“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早在2015至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激发其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才能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而在其中,转变贫困主体的观念是尤其重要的,因为人的行为始终受其思想观念的约束和支配 。有学者提出懒惰思想与贫穷的相关性。认为思想是个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懒惰、缺乏责任感、贪图眼前享乐的思想会比其他思想产生出更多的贫困。“扶贫先扶志”,新时期我们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不仅仅要重视政策、项目、资金、基础设施、技术等方面的反贫困,同时也要重视贫困主体思想观念等深层次的反贫困问题。
在新疆实现脱贫致富更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不但有利于各族群众摆脱愚昧,融入现代文明,提高对宗教极端思想的免疫力,更是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基础的重要保障。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指出,坚持扶贫惠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做到政策保障到位、资金投入到位、产业带动到位、项目安排到位、民生服务到位、社会帮扶到位、援疆支持到位、群众参与到位,确保到2020年全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南疆四地州区域性整体脱贫,不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
我区脱贫攻坚面临的挑战
一、致贫因素复杂、贫困差异性较大
目前,新疆贫困地区面临着贫困面积大、致贫因素多样、地区间的贫困差异性明显、贫困区域内文化及传统风俗丰富独特多样的现实,这就要求扶贫政策制定要有针对性,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伤害到贫困人员感情。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倾听、了解贫困人员的真实需要及要求,实现扶贫政策“软着陆”。同时,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扶贫政策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民族贫困人员的传统风俗及习惯,对可能会影响到贫困人员日常生活习俗及文化传统的政策,提前要沟通、协调,积极做好贫困人员的思想工作,并在接下来的循序渐进的实施推进中,使贫困人员认识到脱贫的意义,逐步引导其去接受有利于脱贫致富的新观念、新做法,获得其对扶贫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参与脱贫的积极性,提高脱贫攻坚的实效。
二、维稳固边与脱贫致富共存加大了脱贫的难度
新疆作为边疆地区,处于反对“三股势力”的最前沿,生活在贫困地区的群众由于受教育水平及地域的限制,信息闭塞,和外界交流较少。而信息的闭塞、观念保守落后、自身素质低又容易造成思想上容易受三股势力的蛊惑、利用,不利于社会稳定,维稳固边与脱贫致富的任务共存加大了脱贫的难度。
贫困主体贫困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受教育水平
人的一切活动总是在其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可以说思想观念是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方面,其决定着劳动者本人其他素质及能力的发挥,一个没有任何思想观念的人是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也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使受教育者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潜力去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受教育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 相关调查表明,相当一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其受教育水平往往较低,现实的贫困和较低的教育水平使其缺乏改变的能力和潜力,也缺乏现代化的观念去改变贫困的状态,再加上受普遍存在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思想的影响,一般容易满足现状,不去寻找发家致富的机会,致使思想观念由无力改变到不愿转变、不能转变,贫困产生的思想基础越发牢固,严重影响脱贫致富的进程。当然也有个例,受教育水平低但由于经常和外界接触,具有新思想和现代观念,容易抓住机会发家致富的人往往也存在,但这毕竟是少数,我们这里谈的是普遍现象的大多数。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人口的数量、劳动力的数量、家庭人员的健康情况。家庭人口负担成为很多贫困人员脱贫路上一项极其重要的阻碍因素,而孩子过多使很多家庭由于抚养、教育负担过重而陷入贫困;而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也会影响到脱贫的步伐;健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家里有1人或1人以上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家庭经济负担就会加重,经济负担加重的同时贫困人员的心理负担也会加重。拮据的现状使得相当一部分人不敢去冒险,不敢做出改变,很难改变原有的贫困观念。
三、自身要求改变的意愿的强弱
愿望越强烈,越容易付诸行动。面对贫困的现状,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愿望越强烈,越容易接受新事物,越容易进行不断的反思,及时更新和调整自己的观念;反之,自身对现状虽有些许不满足,但也不愿做出改变,对新事物持恐惧、排斥、不接受心理而故步自封,贫困人员的观念很难有根本的转变,贫困依旧会持续下去。
转变贫困者的贫困观念,促进脱贫攻坚的思考
“扶贫先扶志”。对于脱贫这项任务而言,无论是何种扶贫政策,其最基本的一条都应该考虑要有助于帮助贫困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贫困者本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转变贫困观念,增强其“造血”功能,避免扶贫过程中的“等、靠、要”思想的产生。
一、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重视贫困人员观念的引导
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大力做好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扶贫政策的宣传工作,让贫困人员了解政府制定这项政策的初衷,贫困人员能从该项政策中获得怎样的实惠和好处;通过给贫困人员宣传现代化的生产生活理念引导其逐渐改变原有的陈旧的、落后的生产生活观念,使其能够搭上现代生活的列车。
二、动员贫困人员的积极参与脱贫,实现从被动扶贫到主动脱贫的转变
在尊重贫困人员意愿的基础上,让其参与到贫困政策、计划的制定、实施、管理过程中,实现扶贫者与脱贫者的互动,增强脱贫者自身的发展能力;将贫困人员的意见和要求体现在扶贫政策和项目中,从解决贫困人员最急切、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选择贫困人员最急需、最关心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扶,使扶贫开发来自民心、符合民意,争取贫困人员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实现被动脱贫到主动脱贫观念上的转变,进而实现行动上的转变。
三、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贫困人员职业技能培养
加大对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的扶持,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对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学习补助;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力度,通过实习基地的增加带动实习机会的增多,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订单、定向职业教育培训,促进职业教育的贫困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其外出就业机会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进行劳动力输出转移,通过进入城市现代产业领域能有效提高其收入水平,提升其生活水平,减轻其贫困程度进而逐渐消除贫困,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基层乡镇及村组织可以有效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和多媒体的便利,通过开展远程教育或请老师现场进行讲授等形式利用农闲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如烹饪、缝纫、维修、驾驶、修理等市场需求较多而又易交易学的培训项目,并帮助农民获得一技之长,增加其外出就业的机会。
五、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增加务农收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应注重贫困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样扶贫效果才有可持续性。因此,首先要充分发挥农业推广体系的作用,通过到田间地头面对面的讲解、手把手的教,把现代化的种田技术交给农民,提高种植效益。其次,逐步转变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拓宽致富途径,这就需要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根据农民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向其传授简单易学且使用的农业技术,积极引导其将学到的先进的技术用到生产上去,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到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